廈門大學中文系考研之文學作品怎么分析
查看(1416) 回復(0)
tingyu
  • 積分:12375
  • 注冊于:
發(fā)表于
樓主
一部文學作品如何分析?最合適的答案是:隨便怎么分析。
這不是玩笑。文學文本作為一個研究對象,可以用各種學科的各種角度進行分析。哲學、史學、文獻學、考古學、美學(藝術哲學)、心理學、語言學、人類學、地理學、氣象學、數(shù)學、神秘學、傳播學、經(jīng)濟學、政治學…………如果你夠狠,也可以用上物理學、化學等等看上去毫不沾邊的學科知識和規(guī)范。一切學科的最高級都是互通的。
隨意舉幾例。用哲學分析文本的有德里達,史學分析文本的有陳寅恪,心理學分析文本的有弗洛伊德,語言學的有形式主義,數(shù)學的有結構主義,經(jīng)濟學的有馬克思主義,政治學的有后殖民主義,等等。
用不同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文本,從文學文本中抽取對該學科有價值的材料和元素,為該學科的研究服務,這就是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、理論方法來分析文學文本的思路。
那么,作為中文系的學生,如何在考研中回答一道“分析某文學作品”的考題?
要回答這個問題,首先要明白兩個前提。
第一,其實文學本身并不是一個學科,沒有所謂“文學學”。
第二,比較正規(guī)的高校,一般不會籠統(tǒng)地讓你“分析某作品”,它一定要給出一個限定,也就是一個思路。
接下來我解釋。
第一,可能很多人無法理解,甚至要和我急。文學明明是國家規(guī)定的一級學科,怎么能叫“不是一個學科”?吳弘毅你還是中文系畢業(yè)的呢,你這個叛徒!
哈哈,其實未必。國家要建設文化事業(yè),就要有相應的名分,這是一回事。大學的科系并不見得完全適應學術的需要。二者可以互不干涉。
文學在所有藝術中是特殊的。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,說某個文本是文學作品而某文本不是。根據(jù)德里達的觀點,文學的性質(zhì)滲入到所有文本中。我們看來“肯定是”文學的某些文本,是因為它們的文學性表現(xiàn)得特別強烈。就如我寫這篇說明文,其中也用了很多屬于文學性的修辭手法,你把它當文學作品看,也沒有問題!凹兾膶W”不存在。
同理,也沒有“純”的文學研究。對文學的研究必然是各學科、各理論的集合。例如文學史的寫作,必然要有史學的介入。而所謂“文學理論”,其實是應用各種學科來解釋文學、應用文學的大雜燴,純粹的“文學理論”-“文學學”-“文藝學”是不存在的。所有的文學理論都是文學作品和其他學科交叉產(chǎn)生的,文學研究頂多是一門交叉學科。
所以大家要破除一個迷思,就是,怎樣的解讀才算是文學的?才算是中文系的?不用考慮,這個問題并不存在,運用你的知識,去揭示作品的意義,這就夠了。
所以,中文系不是一個學科,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讓你混日子。要想研究文學作品,功夫在文學外。
至于鑒賞?鑒賞屬于藝術感覺范疇,是純個人的事情,無法交流,無法規(guī)約,與學術研究無關。培養(yǎng)文學鑒賞功力,完全不需要進中文系。
第二,既然文學本身就是大雜燴,所以考試時考慮到公平與效率,一定會給出一個相對具體的限制,讓你在出題者的思路內(nèi)操作。一般來說,正統(tǒng)的文學理論(像神秘學、物理學、化學這類太偏的不會考),對待一部作品,會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:
1、作者。作者寫作的動機?主題?受到哪些人和事影響?企圖影響什么?改變什么?作者的心理和經(jīng)歷在作品中留下哪些烙?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了他的什么思想?
2、作品。作品本身在語言上、結構上有什么特征?和哪些作品類似?和哪些作品相反?作品中有無歧義和難解之處?如果有,研究者如何對待,有無自己的解讀?
3、環(huán)境。作品和它的時代有什么關系?怎樣體現(xiàn)當時的社會制度、風俗人情等外部因素?
4、史論。作品具有哪些文藝流派、思潮的特征?對當時和以后的文藝有怎樣的影響?他人對此作品評價怎樣?讀者如何接受該作品?它的具體傳播影響情況如何?
5、理論。研究者有無基于自己的學科背景所建立的理論框架?如有,對該作品的解讀,是支持還是沖擊了該理論?對該理論的生成發(fā)展有無貢獻?在這個層次,你可以借題發(fā)揮,盡量表述自己的藝術觀、價值觀,甚至人生觀和世界觀。如果你對文學、藝術、哲學等人文社科的議題已經(jīng)有了較成熟的觀點,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(沒有創(chuàng)新也沒關系,有創(chuàng)新才不正常),可以用精當?shù)恼Z言,結合作品表述出來。這就叫研究能力。一切學科的研究,最高目的是形成理論從而指導實踐。

明白這兩個前提,我相信面對一道作品分析題,大家已經(jīng)知道如何準備與回答了。
在復習備考階段,必須掌握基礎知識,亦即關于作家、作品和歷史的基本知識,否則答題時沒有材料,只能放空炮。必須系統(tǒng)全面地學習文學理論,掌握東西方關于文學的理論的基本脈絡和各家各派的主要觀點。必須在學習知識和他人理論的基礎上積極思考,結合自己所接觸的實際,建立自己的較為成熟的文學觀和藝術觀,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、抄教材。
在答題考試階段,必須明確審題,努力調(diào)動自己掌握的一切有關材料,思路要敏捷清晰,迅速地根據(jù)以上幾個大的方面,組織材料,闡述觀點。一旦材料組織完畢,就要根據(jù)平時思考得出的自己的理論體系,恰當?shù)卣饔靡延械睦碚撡Y源,如現(xiàn)象學、結構主義、新批評等,哪個趁手用哪個,哪個熟悉用哪個,力圖完美地揭示文本的一些問題。
當然,不是要大家機械地套用理論。恰恰相反,只有深入地了解理論,才能恰當?shù)卣饔美碚摗?br />
今天時間緊,說得比較抽象。以后有空,我會結合具體的題目舉例。

回復話題
上傳/修改頭像

在中國10月1日是什么節(jié)?(答案為兩個字)

考研論壇提示:
1、請勿發(fā)布個人聯(lián)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(lián)系方式,包括QQ和手機等。
2、未經(jīng)允許不得發(fā)布任何資料出售、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。
3、如果發(fā)布了涉及以上內(nèi)容的話題或跟帖,您在考研網(wǎng)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。

網(wǎng)站介紹 | 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方式 | 廣告業(yè)務 | 幫助信息
©1998-2015 ChinaKaoyan.com Network Studio. All Rights Reserved.

中國考研網(wǎng)-聯(lián)系地址:上海市郵政信箱088-014號 郵編:200092 Tel & Fax:021 -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